吴铮
人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意思是意愿比能力更重要。比态度更重要的是对问题思考的切入点,即看待问题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深入体会和感悟的。
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我们也经常说,想明白才能说明白,说明白才能干明白,好的思想方法是工作的利器,思维方式决定事情的成败。
这篇文章提出了九种方法,也不一定对每个人、每个场景都适用,意在提供几个不同的视角与大家探讨,期待更多的碰撞、质疑和完善。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我们每天面对海量的工作事务,每一件都需要我们做出反应并进行处理,这要求我们必须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真正紧迫要紧的事物上,寻找决定事物发展的关键因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重要性和优先级矩阵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把待解决的问题按照这两个维度划分到四个象限,重要且紧迫的事是我们需要马上处理的;而重要且不紧迫的事,应该采取的方式是密切关注,让子弹飞一会,谋定而后动……
“吾日三省吾身”,提倡回顾,反思与复盘,这是我们不断认识世界的重要的方式,是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关键。
用小循环代替大循环
对于多任务进程的处理有两个思路,一是所有事情齐头并进,同时管理好每件事情,我们将称之为大循环;二是集中精力一件事、一件事处理,我们称之为小循环。第一种是分兵对抗的思路,需要有极强的精力和组织调动资源的能力;第二种是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击破,能够在局部战场占据绝对优势。
在工作中我们毫无疑问应该采用第二种方式,这能够让我们的思路、资源和时间更加集中,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更容易达成总体任务目标。试想我们如果一年要做十二件事,一种方式是所有事情齐头并进,到年底同时完成所有任务;另一种是每一个月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到年底也全部完成。显然后面方式由于能够集中资源,循序渐进,其效果一定更好。用小循环替代大循环,这是我们处理多进程问题的好方法。
分析问题如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如一朝分娩
我们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如何快速有效地判断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工作中的痛点。当问题出现,仅凭着经验和感觉就直接做出判断,经常是草率且不准确的。毛泽东用32天步行1400多里,实地考察湘乡、湘潭、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农民运动情况,在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后,完成的《湖南农民调考察报告》不仅是他早年深入调查中国社会的最好例证,也是后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和新中国经济建设思路非常重要的基础。
可见,深入一线,认真细致地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回顾,反思,分析,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落地的方案和实施计划,是非常重要的过程。前期的分析研究是解决问题的最关键因素,我们必须投入更多力量。这是圆满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管一级,看一级,汇报一级知会一级
在组织中,我们很多人都有直接上级和间接上级,也有直接下级和间接下级,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处理这些关系,如何进行汇报和提出要求呢?
对于下属而言,对直接上级应进行日常和例行工作汇报,让上级了解工作情况,及时提出工作建议,争取更多资源达成工作目标;而对于间接上级需不定期简明扼要地汇报近期工作重点,及不定期知会,让间接上级了解重点工作情况。
对于上级而言,对直接下级需要进行直接指导和管理,对直接下属的工作情况和思想动向要清晰了解,不仅知道直接下级在做什么,还要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对于间接下级,需要经常观察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和能力表现,有意识进行人才储备和培养使用。
换位思考与客户导向
人们习惯于从最有利于自身的角度思考问题,由于出发点不同,人和人之间总会出现不了解,矛盾甚至冲突。人和人交互的核心是达成共识,达成共识最核心的能力是换位思考,清晰了解对方的诉求和底线,不断分析和研究,从对方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这是我们必须做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其实是基本的道理和逻辑。
研究客户和消费者,千万不要用高深的理论去分析,让我们在此时摒弃生产者和供应商思维,回归成一名普普通通的消费者去感受和体会,模拟看到的、听到的、体验到的一切是否舒适和美好。好的换位思考其实就是那么简单,纯粹而又直接。
丰富沟通渠道,避免沟通漏斗
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方式有很多种, 面对面的效果好过打电话,打电话好过发信息,发信息好过发邮件,选择什么样的渠道对沟通效果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组织行为学里有个概念叫沟通漏斗——你想告诉对方的信息,通过你的语言表达出来还剩余80%,对方听到理解了60%,做出反馈40%,最后你听到20%。如何避免这种信息的遗漏呢?我们可以通过反复、多频次的双向沟通,减少漏斗现象,有句俗语“不懂机器多上油”,是说大家要更多互动交流,能够提升沟通效果;其次,在组织中,多点式会议沟通效果往往好过多个点对点的沟通,因为立体式、多元化沟通比单一点对点的沟通效果好很多,当然这也要求我们的会议目标明确,过程精简,直击本质。
不做好好先生,及时暴露问题
有一句话说得好,“成绩不说丢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问题的出现和发展总是伴随着困难和痛苦,问题会不断发展变化,它有自身存在的规律,绝不会凭空消失。
我们能做的是直面问题,不回避,对问题不抱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担心的事情往往都会发生。我们需要把问题提出来,剖析它,及时组织,调动内外部资源,有针对性地拿出解决的对策和方法,尤其要让公司内部掌握资源的部门和人员了解更多的情况和信息,他们往往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由他们提供的解决的问题策略、资源往往也更有利于解决问题。有句俗语“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系统思考,不要救火队长
系统思考就是要我们用结构化的思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我们对问题的思考和判断更加完整。比如我们可以用KAAPP这个结构化的工具,即从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态度(Attitude)、个性(Personality)、业绩(Performance)五个方面对人进行评价。KAAPP五个要素相互影响作用,业绩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在知识、 能力、态度三因素作用下产生,这三要素又受到个性的影响,KAAPP是我们看待人、评价人的很好的框架。
再如我们处理事情时,可以使用解决问题六步法——遇到问题不急于马上寻求解决方案,而是通过回顾,反思,分析,方案,计划,执行六个步骤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思考,使我们能够系统、全局地看清事物的全貌,进而提出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无论是管理一个单元、一个部门、还是一个小组,我们都可以用五步组合 论解决问题,即选一把手,由一把手组建团队,团队共同制定战略,在战略指导下管理运营,最后对工作成果进行价值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决定一把手的去留,这五个步骤形成了企业管理的闭环,给予我们管理企业的逻辑化思路, 并以系统化的框架分析我们的业务和组织。
坚信常识
我们要用常识统领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大道至简,常识和规律是我们面对世界最为有力的武器,不矫揉造作,不好高鹫远。用冷静理性的视角,换位思考人和事,不要认为我们比我们的伙伴和竞争对手更聪明。
追求超越市场标准的合作方式,即使现阶段达成共识,中长期看来也会出现不小的问题,因为“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一定要推己及人,换位思考,把他人想得和我们一样聪明,这样才能形成长久、稳定的合作机制,只有双赢才是真正、持久的赢。
世界的丰富多彩永续发展,冲突和矛盾也同样更替不停。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惯性和习惯,有好,也有不好。让我们不断回顾反思,不断检讨自身,不断修正思维和我们的行为方式。
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决定思维方式的完整性,对知识的好奇心和饥饿感会让我们不断成长。让我们勇于面对自身短板,不断去调整和完善,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像海绵一样贪婪地吸收外部的知识和信息,并迅速落实在行动上!
上一篇:好产品